Tuesday, May 26, 2009

酒瓶畫意Radio Program: Click ME

RTHK2文化快訊,pls check out 2min50sec

Radio Program: Click ME

超 男 女 關 係 --- 樽 樽 有 段 古



主 持 : 金 佩 瑋 、 胡 世 傑

超 男 女 關 係 --- 樽 樽 有 段 古
嘉 賓 ︰
Eileen Chan ( 酒 瓶 繪 畫 家 )

東方日報

Wednesday, May 20, 2009

四大天王


四大天王

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在國際藝壇上走紅,中國藝術家們也倍受外界關注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,當數張曉剛、岳敏君、曾梵志和王廣義。張曉剛的文革老相片系列,嶽敏君的玩世潑皮大笑系列,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以及王廣義的革命海報政治波普系列,都讓人耳目一新,印象深刻。每位藝術家的表現出來的風格雖然各不相同,但背後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一代。那個瘋狂歲月給他們的影響和啓發,最終通過不同的方式再呈現出來:張曉剛舊相片中人物臉上永遠的傷痕,嶽敏君那充滿了反諷意味的空洞笑臉,曾梵志那張張掩蓋了無盡內容的面具,王廣義的名牌革命海報,都在與我們一遍遍地探討與思索著人性。

我把他們的作品大膽地畫在我的瓶彩系列中,不是單純的模仿,而是通過如此向他們致敬,爲他們在國際藝壇取得的認同感到驕傲。他們在成名之前所付出的努力與辛勞,值得作爲同行的我學習與借鑒;他們如今的成就與名望,也應該成爲一個藝術家的鼓勵與目標。

Tuesday, May 19, 2009

Gym's Bond


Gym's Bond

「Gym's Bond」不是007,而是比007更有體魄和活力的一群人!
「Gym's Bond」是我在沙田賽馬會健身室裏認識的一班會員。我們經常在一起健身,久而久之,就由點頭之交變得越來越熟絡了。大約四年多前,由幾個熱心的會友發起,決定成立一個「飲食團」。每次相約三五知己,到處品嘗美食,這樣既能增添生活樂趣,又能與朋友相聚,還能一飽口福,實在是一大樂事!起初,我們每次的參加人數只在十人之內;漸漸地,越來越多的會友加入我們,現在每次約都有四十來人來參加我們一季一次的飯局。看著人數逐漸壯大,我們就將這個飲食團正式命名為「Gym's Bond」。

因為每次來吃飯的人太多,我們需要馬會專門準備一張超大的長方形飯桌,才能勉強把三四十人安排入座。即使這樣,我們在座中除了能夠與相鄰的朋友說說話外,坐在對面和更遠位子的朋友就只能是笑笑點頭致意;想要說話,就必須起身走過去了。這種「這麼近,那麼遠」的情況每次都發生,讓我們覺得既無奈又可笑。

「Gym's Bond」的成員形形色色,有退休人員,有專業人士,也有家庭主婦。我們相遇於馬會健身室,相約於一次次的美食飯局。我享受和「Gym's Bond」朋友們的友情,就如品嘗我們每次聚會上的那些香醇美酒,讓人陶醉。

人、情、味,盡在「Gym's Bond」!

Monday, May 18, 2009

奧運2008


奧運2008

2008年8月,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利匹克運動會。我們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百年夢想終於成真,我為此激動不已。北京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,無論在籌備工作上、科技上還是人力上都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。尤其是美輪美奐的開幕及閉幕典禮,都讓全世界拍掌稱讚。北京已經躍升為一個世界矚目的舞臺。

那段時間,我們每天準時收看各項賽事。運動場內,國家健兒全力以赴為國爭光;運動場外,志願者和工作人員們也盡心盡力,使整個活動進行得周密完善。爲了紀念這次盛會,我特別用剪報的方式做了這個瓶子。所有的剪報都來自這段時間裏面報章上有關奧運的報導,是一些詳盡的回憶與記錄。

身為中國人,我為此感到驕傲。

Sunday, May 17, 2009

人生的迴旋處


人生的迴旋處

「迴旋處」的構想,是一個圓形,圓形四周開有不同的指引,讓你順著不同的方向及目的地而進發。如果有懷疑的那一刹,還可以回到迴旋處重新轉圈,直到你決定未來的方向。

我總是認為,重逢就像是人生的一個迴旋處。我們在圓圈中相遇、同行,其後又會因著各人不同的際遇而分道揚鑣;然後,某一日,我們可能又再次在迴旋處重逢。
我和亞璇從小相識於教會。那時候我們每週六、日都會在教堂做禮拜,她是我小學時期的好朋友之一。傻妹是我暑假從美國回港時,亞璇介紹我們認識的。後來傻妹和我都去了加拿大念書,我們又變成了室友,在一起生活了兩年多。最後因為大家進了不同的大學,才分開了。

兩年前,我舉辦一個畫展,亞璇和傻妹兩人特地跑來參觀,我們於是又重逢了。屈指一算,三人竟然有十多年沒見面了!大家相約去吃日本料理,喝清酒談心,一敘久別重逢的喜悅,暖和又溫馨。茫茫人海中相識相知易,再相遇卻難。能夠在人生的迴旋處再次遇上,是我們的緣份。

Saturday, May 16, 2009

轉校


轉校

兒子Christopher自幼在國際學校讀書,幼稚園和小學都在耀中國際學校。他小六畢業時被學校選中在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,所以我在樽上畫了耀中的校徽和一隻麥克風。

接著他去了啟新書院讀中學。當時他對這次升學特別興奮,因為這所學校要求每一個學生都配備一台自己的Mac Book,也就是說他能夠擁有一部自己的電腦了!所以我在樽的另一面畫上一個Mac的標誌。這個酒樽來自於啟新書院開學時舉辦的慈善晚宴,每個酒樽的商標上都印上了學校的名稱所寫RCHK,我覺得特別有紀念意義,於是問他們要了瓶子來作畫。

我們的一生中都有很多階段:升學、轉工、搬屋… …. 甚至是在國外居住一段日子。對每一個不同的階段,我們都應該欣然接受,作為日後的回憶。無論當時的感受是苦是甜,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看,也不過是一段稀鬆平常的日子,當時的甜蜜或心酸,也已淡化得朦朦朧朧不足道了。那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已。

我把Christopher從小學升中學的這個階段,記錄在這個樽上,讓他長大之後可以細細回憶。

Friday, May 15, 2009

人生的傷口


人生的傷口

我們一生中會遭遇無數的傷口。許多時候,由於我們不小心而造成身體表皮的損傷。而有的時候,即時我們小心翼翼,還是會受傷;這些傷口雖然表面上看不到,卻是傷在深處,痛在心裏。這些傷痛,往往來源於感情與人生的各種挫折。

受了傷,就要好好地處理傷口,進行療傷。否則受傷的地方會發炎,更嚴重時會引起並發症。即時傷口痊愈了,也會留下或濃或淡的疤痕。每次看見這個疤痕,就會讓我們想起曾經受過的傷害。這道痕迹,逐漸變成我們身體或心靈上的一部分,凝結成一塊塊記憶。

不要害怕受傷。有傷口,才會痊愈,才會成長。傷口代表了我們的過往和經歷。當我們與受過傷的人分享經歷的時候,往往會發現,過去的傷痛已經淡化爲一些故事,而從中學到的教訓與經驗,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和成熟。人生因著這些傷口,而變得像一瓶陳年佳釀,散發濃鬱的魅力和醇香。

Thursday, May 14, 2009

燈塔


燈塔

我不自覺地將這幾個酒樽畫成了燈塔,因爲它們的形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燈塔。

燈塔作爲航海的導航設備,透過塔頂的透鏡,將光芒射向海面照明。它常常用來標誌危險的海岸,險要的沙洲、暗礁,或通往航嘴的航道。在海面上行駛的船隻,透過霧氣騰騰的海面,見到那一束光亮,頓時在茫茫無邊的大海上尋到了下一步的方向,於是調整船舵,避過黑暗與兇險,駛向光明與安全。

我們的人生有時也似那行駛在茫茫黑夜中的小船兒,偶爾迷途。但往往,我們生命中會碰上一些知己良朋,成爲我們當時的燈塔,爲我們開導引航,照明未來。有的時候,我們自己甚至也會成爲別人的燈塔,在坎坷的人生航程中,爲他人灑下一絲半縷的明光。

我想畫下這些燈塔,留住人生旅途中的光明。

Wednesday, May 13, 2009

玩伴


玩伴

兒子Christopher入讀耀中幼稚園的時候認識了Tenny。小時候的Christopher是一個頗害羞、靦腆的孩子,作為母親的我爲了讓他更快的融入到學校生活中,便積極參與學校的家長會,替他們安排一些校外活動,及聯絡各位學生的家長。Tenny就是班裡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家長,這樣我們就認識了。

因為我們同樣為著孩子而來,家庭背景又相若,很快地,我們就成爲了好友。還記得有一陣, 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學校之後,我們會相約到各個會所打網球,然後再一起享受一頓悠閒的午餐。這樣的約定持續了頗長的一段時間。有時候,我還相約Tenny去做些日常瑣事。因為我們頻繁交往的原因,兩個家庭也都熟絡起來。後來,我們甚至常常相約三四個家庭,在放假的時候外出旅遊。我們的足跡遍佈澳洲、英國、南非、阿拉斯加和東南亞等地。

那段時間真的很開心,兩人就似姐妹一般形影不離。後來因為我要專心作畫,Tenny也開了一間精品店,大家都忙起來分不開身,我們這段蠻長的「友情歲月」才不似以前那樣頻繁見面了。

雖然我們現在見面少了,但這份建築在時間上的友誼還是很堅固的。我們兩個家庭至今還是不時相約聚會,孩子們也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。

Tenny,多謝你,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開心的回憶。

Tuesday, May 12, 2009

知音人


知音人

我在過往舉辦的展覽中,想出一個與觀衆互動的概念。我想,作爲一個藝術愛好者,如果在展覽中只能走馬觀花的看看,也許心裏面意猶未盡;若然能有機會參與藝術創作中,應該更加過癮。於是,每次展覽我都會準備一些空瓶,讓觀衆在參展完畢後可以在上面隨心所欲地作畫。我計劃在今後所有的瓶彩藝展(Bottlemania)上,都可以做到讓觀衆先參觀再參與。 我會在觀衆留下的作品中,挑選出一些特別有意義的留作保存。這些挑選出來由觀衆製作的瓶彩,將在日後的所有展覽中伴隨我,作爲展品的一部分展出。

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,收集和我在瓶彩藝術上有共鳴的知音人的回憶。

Monday, May 11, 2009

時間 II


時間 II

嘀嗒,嘀嗒… … 時間每一分、每一秒在我們的生命中流逝。無論貧富,不分老幼,時間都一視同仁。

當我進行瓶彩創作的時候,我想到創作這個「時間」系列。每一個樽的主體構圖由無數的「|||||」排列組合而成;每一個|代表著分秒而逝的時間,日複日、月複月、年複年,無數的|||累積成我們不可再追的年華,編織著無限的回憶。

都說歲月不留人,惟願人可留歲月!

Sunday, May 10, 2009

時間 (I)


時間

嘀嗒,嘀嗒… … 時間每一分、每一秒在我們的生命中流逝。無論貧富,不分老幼,時間都一視同仁。

小時候我很喜歡寫日記。還記得當時用的日記本是那種封皮上帶一把小鎖的,那把小鎖給了我很多的安全感,彷佛我所有的秘密都被它鎖在厚厚的日記本裏了。念大學時,我開始習慣用記事簿把我的功課、工作、約會及日常瑣事等等通通記上,簡簡單單,每年更新一本。再後來,時代變遷,科技日新月異,電腦也逐步取代了記事簿,成爲我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的新記錄體。而那些經年累月積攢下來的日記本和記事簿們,則被漸漸遺忘,束之高閣。

偶爾大掃除時,那一摞摞顔色不一形狀各異的本子會被翻出來。我就停下手中的活,坐下來在那裏重新仔細檢閱我的過往。那種感覺很奇妙,彷佛就像在時光機中,讀另一個人的故事。原來,我曾經有過那麽些笑與淚、行過那麽些路與彎、經過那麽些日與月,才走到現在的地方。

Saturday, May 09, 2009

Rose, the Dog Trainer


Rose, the dog trainer

兩年前的暑假,我們少有地留在香港,沒有外出旅遊。

兒子Christopher因為身邊的小朋友們都有養狗,也請求養一隻小狗作寵物。一開始我不太願意答允,因為自己很怕狗。後來因為Christopher不斷地央求,加上我愛子心切,最終決定試一試。

小狗Coco就這樣來到我們家裡,成為我們家庭的一份子。對我來說,這可是一個全新的體驗。照顧Coco比對一個初生嬰兒更加讓我手足無措,無論是它的大小二便,飼料的分量,還是平日的活動,我們一家都必須一起學習。也就是在這個非常時期,我們聘請了專門訓練小動物的教練 — Rose

Rose每星期會來家中一兩次。她帶給我們的幫助,與其說是訓練小狗Coco,不如說是訓練我們一家如何去訓練小狗。在Rose專業的指導下,Coco很快適應了我們這個新家庭,也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指令。後來還因為Rose的緣故,Coco甚至在海洋公園作了一次表演呢。

在和Rose相處的過程中,我發現她原來也是一位藝術愛好者。她曾告訴我莫蒂裏安尼Amedeo Modigliani和馬克.羅斯科 (Mark Rothko) 都是她喜愛的畫家。除此之外,她也喜歡閒時小酌兩杯,尤愛白酒。因為這些共同的愛好,我們很快成為了好朋友。現在每當我們相聚的時候,我們都會一起回憶小狗Coco剛剛到我們家時的情景。

Rose, the dog trainer

Friday, May 08, 2009

梵高的友情


梵高的友情

1888年夏天,孤獨的梵高收到高更準備拜訪他的消息時欣喜若狂。這兩名熱愛藝術又彼此欣賞的人,在法國阿爾一間狹窄的畫室裏共同度過了六十二天,抛棄一切,要給後人留下「一份新藝術的遺囑」。這本是人生的何等樂事?然而,由於兩人性格倔強,因藝術理念上的差異發生了劇烈的衝突,最後以梵高自戕,高更驚恐逃離而收場。

我於去年重逢小學同學志美之時,已經行過半個人生。她是音樂唱作人。對於藝術共同的熱愛,奠定了我們友誼的基礎,也讓我重新認識志美。志美有著炯炯有神的雙眼和一副內斂的性格,總是在人群中作一個聆聽者。之後接觸多了,才發現她其實是一個極富幽默感的女子。獨處的時候,她總有無窮的趣事與我分享,我們很快便成爲了好朋友。

我想,如果提前十年重逢,我們未必可以成爲好友。彼時大家都還在人生衝刺的階段,可能還有很多的棱角,很多的執著。如今,歲月令我們變得更豁達,更懂得珍惜身邊的朋友。在這個適當的時間,與志美重遇,謝謝你,豐富了我的生活!

倘若,梵高再過十年才與高更相聚,故事的結局能否改寫?梵高的耳朵,會否得以保存?

Thursday, May 07, 2009

一個Bling Bling瓶的誕生


一個Bling Bling瓶的誕生

市面上都一窩風地流行起Bling Bling來:Bling Bling的手錶、Bling Bling的手機、甚至連戴在腕上的手鏈和穿在腳下的球鞋都貼滿了閃閃發亮的水晶。我想,那我也來做一個「Bling Bling樽」吧!

開始之前,我進行了一番資訊搜集,譬如要到深水埗買Swarovski 水晶,需要預備特定的工具(如鉗子和膠水),當然也得仔細計算需要多少粒水晶才能排滿一個酒瓶等等。最後,我決定請教一位老朋友Anita更多有關工序的細節,聽說她最近也當了Bling Bling飾品的DIY達人。誰知一問之下,她竟然主動請纓爲我製作這個「Bling Bling樽」!我只需付材料費,工費全免!

大約兩周之後,我收到Anita的電話,說「Bling Bling樽」完成了。我急不可待地約她在沙田「交貨」!當Anita把這個閃閃發光的水晶酒瓶放在我面前的時候,我和餐廳的侍應們都情不自禁地「嘩」出聲來!水晶酒瓶在餐廳的燈光折射下顯得熠熠生輝,我眼前所見這個「Bling Bling樽」,比我想像的更加閃,更加BlingAnita很開心看見我這麽喜歡她的作品,便決定不收取材料費,連工帶料將這個水晶酒瓶贈送給我。

這個用了將近30小時才精心製作而成的「Bling Bling樽」,對我而言,不僅是一次將藝術與潮流結合的嘗試,更成了我和Anita的一個友誼見證。

Anita,多謝您!

Tuesday, May 05, 2009

外婆的波子棋


外婆的波子棋

時光飛逝,不知不覺間,外婆已經離開我們兩年多了。

外婆在世的時候,在家族中德高望重,深受子女兒孫的愛戴。她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,每日都會為我們每一個家庭成員禱告,兒子、女兒、媳婦、女婿、孫子、孫女,乃至曾孫,她都會一一記念,無一遺漏。她的祈禱與保佑,使我們的生活順利得力,享受到來自上帝恩賜的平安歲月。

外婆的生活很簡樸,她的唯一嗜好便是下波子棋。可不要小覷了外婆的棋技,她絕對使我們心目中的「棋王」!因此,我們這個大家庭裏的每個成員,甚至菲傭,個個都精通波子棋法!皆因她老人家的緣故,我們要練就一番本領來陪她開心。波子棋同時可以六個人玩,所以我們眾多的家庭成員,得以在一次次的棋局中加強溝通與交流,也增進了親友間彼此的感情。

外婆走了。留給我們的不止是精湛的棋技,也留下了溫暖的祝福。我們都因著她而成為一個基督教家族,神的恩典,繼續庇佑著我們。

大力水手


大力水手

我在電視裏看卡通動畫片《大力水手》最多的日子,要算我剛剛到美國讀中學的時候了。我總是被大力水手那罐在危急罐頭發揮無比力量的的「大力菜」所吸引。大力菜一出,什麽惡勢力都會被征服,這就是大力水手和大力菜的關係。

在我們的生命中,總有一些朋友是我們的「大力菜」,在我們最需要支援、鼓勵和援助的時候,他們總會出現。如果身邊總有「大力菜」,一定會讓人感覺很安全。如果說,大力水手因為他身邊那一罐大力菜而變得英勇無比,我也有我的大力菜,讓我在生活中也勇敢前行。我的「大力菜」就是朋友。我實在很慶倖在我的生命之中,上帝能予我的最大財富,便是朋友。在不同的地方,總是有著不同的朋友,用不同的方式給我支援和鼓勵。

衷心多謝你們我親愛的朋友!多謝生活中有你們相伴而行!

Saturday, May 02, 2009

盛滿一樽回憶 by 熊子弦 (刊09年5月Cup雜誌)



Eileen的家,像一間畫廊多於住家。每面牆壁上都是她的油畫、水墨畫,飯廳地櫃上是數十個大大小小的酒樽畫作,客廳大櫃中又有幾十個畫好了的酒樽,還有一個作畫室及一個存放作品的房間。

傳媒愛描述Eileen(陳綺妮)為酒樽畫家,這兩三年間對她的報導都聚焦於她五彩繽紛的酒樽畫作上。這也可以理解,酒樽畫對大眾而言較新鮮有趣,視覺效果也較特別,傳媒自然愛報導。

因惆悵而起
但 其實Eileen的藝術之路源於水墨畫。Eileen早年師從林逸之學習水墨畫,國畫中以「意」為尚的藝術哲學令她對藝術、對世界、對自己都有了全新的一 番認識,從此踏上了畫家之途。曾在美國留學的Eileen,銳意於水墨畫創作中混入西方藝術原素與現代手法;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「孕婦圖」與「禿子吹髮圖」便是當中的精彩例子。

酒樽畫卻是出於偶然。Eileen素來愛跟朋友聚餐與飲酒; 在某一次聚會席散之後,她望着一堆空酒瓶,想到剛才的鬧哄哄與眼前的冷清清,再想到那些空酒瓶即將成為垃圾,竟惆悵莫名。我不是藝術家,但這種藝術家的敏 感心情,我大概明白,尤其是喝了酒之後。於是,她把幾個較漂亮的酒瓶帶回家,在上面畫下了聚會點滴。

珍惜曾發生過的
一 畫,便停不了。朋友見到後愛不釋手,紛紛把酒樽畫據為己有,令Eileen要不停的畫以滿足友好的需求。後來,作品開始在會所與酒店展出; 2008年Eileen更在牛棚搞了個名為「Bottlemania」的展覽,讓更多人可與她分享在空瓶子上循環再生的回憶與情感。這個與眾互動的經驗又 引伸為另外一些更有趣的創作,好像她剛於四月在九龍某商場中,與一群小朋友與他們的家人,一起以舊水樽創作出一件大型藝術品。對生命中點點滴滴的珍惜,不 單是對小朋友與家長很好的「公民教育」的一課,我相信特區政府更應該學一學。

「美好的東西總是一閃即逝,我想用斑斕色彩將人與情留住。」 Eileen說。所以她也順其自然的從水墨畫家變為現在市場所認識與歡迎的「酒樽畫家」。品牌定位這回事,有時是按自己的理想而定,有時是按自己的能力而 定,有時是按市場虛位而定,更多時是邊走邊定。就如一個人所走的路,有多少是掌握之中又有多少是意料之外? 不能不說是玄妙。

(註: Eileen將於5月23日下午二時起於赤柱廣場舉行展覽)